© 上海泽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展会资讯
展会案例
展会搭建
展台搭建公司分享 如何将会议活动转化为社群的9大方法?
文章来源:http://www.zd-cultural.com 发布时间:2022-04-06 | 加入收藏 阅读次数 :1536次 返回列表

会展公司坐在了数据的金矿上(几十乃至上百万的历史观众数据),但为什么没有流量?即便有了一些流量却又没办法产生价值(本质上是购买主办方的产品或者与卖家之间进行交易)?因此,有数据无流量,有流量无转化是一个难题。这个原因是复杂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做好社群的运营——没有把会展观众或买家建立一个社群来进行运营。

在疫情时代,物理空间受到了挤压和坍塌,虚拟空间在崛起的时代,虚拟社群概念在20年后再一次被提起,且越来越多的会议活动主办方开始重视社群、运营社群。疫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社群的力量越来越重要。本文前半部分是社群运营专家Fabian Pfortmüller发表在medium的一篇名为“将活动转变为社群的9个方法”的旧作。后半部分是楚有才的补充。

将活动转化为社群的9大方法

我看到越来越多每月或每年定期举办的会议和聚会都将自己描述为社群:Web Summit社群,TEDx社群,SXSW(西南偏南大会)社群,纽约技术聚会(NY Tech Meetup)社群。作为一个研究社群并作为参会者参加过许多此类活动的人,我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些活动真的是社群吗?定期举行的聚会/会议/聚会与社群之间的界限在哪里?

第一部分 — 定期举办的系列活动与社群之间的区别

让我们首先从定义"社群"开始:对我来说,社群是一群互相照顾并感到属于一起的人。社群有两个独特的元素:关系和共享的身份。

 定期举办的系列活动与社群之间的区别

通常而言,定期举办的活动是否会在参与者之间创建信任关系和共享的身份标识?我不这么认为。

会议和社群最大的区别在于,会议对于人们建立个人之间1对1关系非常有用,当然不仅仅是会议,还有其他的方式。然而,社群的力量在于集体的身份:我们认为自己是属于一个共同的群体,我们比一般的关系(甚至是我们以前从未见过的人)更信任彼此。

另一种检验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使用社群测试:我有多大可能帮助与我有关联的人?

a)在我们参加同一个活动后

b)因为我们是同一个社群的一部分

我认为,答案b更有价值。

截图20220406100946.png

活动与社群(由一年级学生绘制)

第二部分  将活动变成社群的 9 个要素

1)界定边界,使用策展思维

社群需要边界来区分谁是社群的一部分,谁不是。你怎么可能为没有明确开始或结束边界的组群来创建共享的标识呢?

虽然,我更喜欢任何人都可以参加的活动,但这样的活动并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社群意识。虽然,有些活动通过收取高额票价来创造界限,但从社群的角度来看,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策展(curation)思维。只有当每个人都知道他是被精心挑选并邀请来参加这次活动,才能让我更有可能在活动中信任陌生人,并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社群感。参加随机聚会的访客之间的信任程度是有限的,每年一次的伙伴(fellowship)之间的聚会的信任度会相当高。

2)控制节奏、保留和规模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群需要节奏、保留和规模的平衡组合,以建立信任和共同的身份。第一次见到某人会奠定了认识的基础,但通常只有当我不断碰到同一个人好几次时,我们之间才能建立真正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活动需要制定一定的举办频率(正如你很难与偶尔见面的群体建立很深的联系),社群需要保留:就是说,需要有一定比例的人作为忠实的成员。这个公式中的第三个变量是规模:想象一下,一个经常有很多人回来的常规规模的会议与一个5000名参会规模的会议相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的规模并不一定对于加深关系有很大的帮助。

3)有意识的“入群”仪式和语言

人们"参加"活动和他们"加入"社群是不一样的。某人回复(RSVP)参加一个活动,并不表明会同意加入某个社群。一个是短期的、低风险的承诺,有明确的开始和明确的结束。另一个是加入俱乐部的开放式邀请,可能期望在未来几年或几十年内成为俱乐部的积极参与者。这是一个巨大的差异。入群是更谨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成员会被介绍给其他团队成员,社群的价值观、规则和规范也会提前告知入群者。否则,这些"社群成员"实际上只是僵尸而已(dead weight)。

4)帮助人们在活动之中创建连接

当某些会议或活动将自己描述为社群时,却并不提供任何专设的聚会场所和聚会机会,以开展继续对话,对此,我感到无比惊讶。许多活动的主办方还是以活动作为考虑的中心,而不是以社群为中心的视角,通常延续了它们用于操作具体活动的技能、技术和方案。通常,这些活动举办之后的活跃度和热度在会后的几天、几周内几乎降至为零。Facebook群组看起来似乎——无论其好坏——是我遇到过的最简单、最强大的解决方案。

活动不仅需要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还需要在更长的时间内持续推广,以便参与者认真对待它们。人们经常受邀参加如此多的会议平台和工具,但如果你想让我参会或者使用这些东西,你必须说服我这是值得的。

5)社群需要积极的维护

社群需要一个管理社群的人,对社群成员的集体福祉负责,并为人们创造持续的交流机会,即使在活动结束时也能建立联系。许多聚会都有活动发起人,但缺乏专门的社群经理。只要有人在活动举办间隙维护这个群体,它就不会死去。

6)区别消费者和共创者的区别

火人节的礼品经济

人们可以有两种身份参加活动:其一是作为一名消费者,付费参会,从而期望能有收获,只需要倾听和坐等接受即可。其二是作为一个共创者,他将共同参与塑造集体体验。世界上大多数活动都旨在将与会者视为被动的消费者,大部分议程都由单向的主题演讲和小组讨论组成。从活动的角度来看,这更容易组织,并且管理起来的复杂性更低。然而,互动形式往往为参与者创造更多价值,并改变他们的整体心态,让每一个参与者赋予了一种参加的使命和价值,无论好坏都认了,但消费者不会为坏的体验买单。

我认为火人的礼物经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精神方面,为活动做出贡献的意愿在很大程度上让二者的身份产生巨大的差异(并且让如此众多的参与者也能一眼看到社群的存在)。虽然科切拉音乐节(Coachella festival)的体验或许是我愿意与许多其他人分享的体验,但在那儿我只是一名消费者。但是,在火人节,我们都是共同创造者,这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将创建一个共享的标识。

7)如果这是一个社群,它能代表什么?

许多活动都非常详细地描述了它们为参与者提供的价值。但是,许多渴望成为社群的活动却并没有明确的社群战略方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建议社群创建者学会创建并管理一个MVP(最低可行的)社群画布(后面有PDF版本的下载链接),这个社群画布能够帮助社群总结并传达他们所代表的内容和价值。

8)在活动之间传播故事的力量

一些反复举办的活动已经找到了讲故事的力量,可以让活动保持继续对话,并增加节奏感和一致性。Creative Mornings(在全球170多个城市举办的每月早餐讲座系列)通过分享他们演讲的高质量视频(并时常引用这些演讲中鼓舞人心的金句),在他们的播客上采访他们的演讲者,撰写博客和每周通讯,这些都做得非常出色。

9) 主办方社群

考虑创建周期性活动社群的另一种方式(特别是对于已经扩展到不同城市的活动)是在这些活动的组织者之间建立一个社群。通过TEDx,1 Million Cups(100万杯)或Creative Mornings等活动,参与者之间能够感受到的社群意识可能因城市而异。然而,不同城市的组织者之间似乎有一个强大的社群。由于这些组织者中的大多数都是无偿志愿者,因此精心策划(并且有意识地培育)的组织者社群创造了巨大的附加值,并提供了一个相互支持和学习的地方。

以下部分为楚有才的补充内容

第三部分 — 活动的社交和社群社交的三个定律

活动需要社交,社群也需要社交,社交是为活动服务的。活动需要有社交,不一定必须是社群,但社群必须要有活动,进而必须有社交。

有社群无会议,或有会议无社交,都是社群做得不够好的根本原因之一。

从社交的方式而言,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是中心化的,从上至下的沟通方式,表现在会议活动里面,最典型的就是广播、电视、讲座、培训、动员大会等。

第二种是去中心化的,扁平式的沟通方式,注重1对1的沟通和交流,典型的场景是相亲和配对。

第三种是去中心化+中心化的,即既有1对1的自由沟通,也存在中心化的亚群,就是既有自由,又有大群体内的亚群,第三种可能是更多的更常见的一种方式,比如,一个企业里面,整个群体在管理层的领导下进行中心化的沟通,也存在员工之间自由的1对1的沟通,也有部门里面的小的社群内的从上至下或者部门内的1对1的沟通,也有部门之间的沟通。

以上三种方式,在会议活动里面可以有,在社群活动里面也有。区别会议活动的社交和社群活动的社交的本质是看参与者的共同价值、使命、归属感是否一致。会议活动如果参会人之间均有很强的归属感、共同的价值和使命,那就具有建立社群的基础。

截图20220406101119.png

如果没有这个共同的价值观和归属感,那就只能算是一年一度的行业聚会,距离社群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曾经提到会社同源、会社合流,见《会社同源,会展合流,双线融合》。

以上三种交流方式,其实对应了三个数学概念或者三个社交网络价值的理论。

第一种网络社交是中心化的,从上至下,1对多的网络链接关系,对应的是萨诺夫定律。

萨诺夫定律由大卫·萨诺夫(David Sarnoff)提出,他是美国商人,也是美国广播和电视的先驱。在无线电时代,萨诺夫定律指出了广播网络的价值与观众的数量成正比,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就是V=n(V代表网络的价值,n代表了观众和听众的数量)。

第二种网络社交是去中心化的1对1的社交链接关系,对应的是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

该定律以计算机网络先驱、3Com公司的创始人罗伯特·梅特卡夫的姓氏命名。其内容是:一个网络的价值等于该网络内的节点数的平方,而且该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就是V=n的平方,网络的外部性效应通过这个公式得到了量化。

第三种网络社交是复合的关系是上述二者的结合,也就是去中心化+自组织,对应的是里德定律。

里德定律由戴维·里德(David Reed)提出,该定律称:“随着联网人数的增长,旨在创建群体的网络的价值呈指数级增加”。换句话来说,这个网络里面不仅有1对1的关系,也有1对多,也有多对多的亚群的关系,关系更复杂更复合。该价值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就是V=2的n次方,网络的外部性存在指数级的变化。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呼吁会议要充分挖掘社交的价值,具体参见:《会议的价值:从梅特卡夫定律到里德定律》。

以上三个定律,对应了网络的成功具有规模效应,巴拉巴西在成功定律里面提出成功需要具备规模效应,把以上三个公式在一个坐标图里面可以很直观的看待N,N的平方,以及2的N次方的巨大差异。举个例子来说,姚明如果在广播时代打篮球,他拿的就是死工资加有限的广告收入,而在互联网时代打球,他的收入就是二战时的数千倍,因为不仅观众的数量多了带来的广告,还可以发挥粉丝群的商业价值,陈志武在他的中国人勤劳为什么不富有里面曾经提到这个例子。

巴拉巴西和陈志武发现的成功的规模效应,其实也可以用上述三个公式来来证明。

第四部分—活动技术和社群技术的区别

分清了上述三种社交理论以及存在的基础,我们会更容易区分活动技术和社群技术的区别。

截图20220406101204.png

截图20220406101254.png

在活动技术里面,注重的是参会人之间的社交,1对1社交、1对多社交、商务配对(Matchmaking)、速配(speed meeting\fast meeting\brain date)等等。

(会议活动里面的1对1的预约社交)

(虚拟会议的虚拟会议室社交空间)

在社群技术里面,可能会更复杂一些,不仅需要包含以上会议里面的社交,更允许社群成员自己发起会议和活动,建立亚群。

比如,我们看到的IEEE协会的APP里面就有会员自己可以创建会议活动,发起会议,吸引参会人来参会——充分发挥社群里面学术大V的力量,丰富并放大协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方便了这些学术专家轻松创建一个自组织的会议(IEEE 叫做meet up,就是不那么严肃的一些学术聚会)。

按照IEEE的说法,就是鼓励会员们创建Adhoc meetups,这里面的Adhoc是拉丁语的意思,就是内群体成员之间可以自发的去社交、创建自组织活动。

因此,IEEE的做法就是典型的里德定律的应用。

截图20220406101330.png

第五部分—后疫情时代,活动和社群的融合

纵观国际国内,发现国际上的会议活动和社群对于社交的态度是积极开放的,会采用一切尽可能的方法促进参会者之间的社交、交流和商务配对。但是国内的会议活动对于社交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主要精力在于先把这一年一度的会议办了再说,没有时间精力去做参会者之间的社交,从而更不大愿意会花钱去做社交的工作,建立支持社交的平台技术。

还有一种更被动更消极的想法是,如果允许参会人之间自己去见面或者在网上就能轻松交流和对接,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来我的会议现场呢?

对于以上第一种因为忙,因为预算而来不及顾忌做好参会人的社交,那么我们可能忽视了会议的本质是什么——会议的本质就是参会学习(learning)、社交(networking)和商务(business)。这个会展活动的金三角是本质,如果线下都不愿意做好,那么就用线上去做好,二者都做不好,那这个会议活动也就BBQ了。

对于以上第二种因为害怕客户自己相互之间认识了所以不来我们的会议活动,对于这种看法,显然就是不懂以上三个定律,特别是里德定律的价值。当会议达到一定的规模,必然要充分允许参会者之间进行交流、发酵,让面粉变成面团,让面团变成面包,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这个会议才能够卖出更高的价钱。关键是,学术研究表明,里德定律更容易挖掘网络和社群的长尾价值。

我也看到了一些会议在从纯会议向在线社群在做转型,具体可见:《会展数字化转型:从IQPC的数字化学习说起》。

如果没有社交,无论是会议还是社群,最终都是BBQ的。

在疫情时代以及后疫情时代,人们越是被隔离,就越是需要相聚,因此社群的价值只会更强,在线社群的价值会更大。

当很多会展之外的人都在建立在线社群的时候,留给传统会议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第六部分—社群经理是新的岗位,需要新的技能

在线社群的运营,需要全新的技能和方法,在这里介绍几个资源给大家。

第一个是:The Community Roundtable

这是一个付费的社群,但也有一些免费的资源,特别是社群运营技能。

此外还有社群画布(Community Canvas),提供了一个建立社群的商业画布工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泽迪国际展览搭建有限公司(简称:泽迪国际),是一家专业展台搭建公司,主要提供展会展览设计、展会展览搭建、展会展览布置搭建、展会展览设计、商务服务、咨询策划、舞台、活动、专卖店、展示厅及大型会议等设计策划、施工搭建、维护一体化的展览设计建造服务企业。公司经验丰富,实力雄厚,拥有国内专业的的展示策划设计人才和独立的施工团队,建设了3000平米的展览制作基地。

会展公司坐在了数据的金矿上(几十乃至上百万的历史观众数据),但为什么没有流量?即便有了一些流量却又没办法产生价值(本质上是购买主办方的产品或者与卖家之间进行交易)?因此,有数据无流量,有流量无转化是一个难题。这个原因是复杂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做好社群的运营——没有把会展观众或买家建立一个社群来进行运营。

在疫情时代,物理空间受到了挤压和坍塌,虚拟空间在崛起的时代,虚拟社群概念在20年后再一次被提起,且越来越多的会议活动主办方开始重视社群、运营社群。疫情让我们重新认识了社群的力量越来越重要。本文前半部分是社群运营专家Fabian Pfortmüller发表在medium的一篇名为“将活动转变为社群的9个方法”的旧作。后半部分是楚有才的补充。

将活动转化为社群的9大方法

我看到越来越多每月或每年定期举办的会议和聚会都将自己描述为社群:Web Summit社群,TEDx社群,SXSW(西南偏南大会)社群,纽约技术聚会(NY Tech Meetup)社群。作为一个研究社群并作为参会者参加过许多此类活动的人,我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些活动真的是社群吗?定期举行的聚会/会议/聚会与社群之间的界限在哪里?

第一部分 — 定期举办的系列活动与社群之间的区别

让我们首先从定义"社群"开始:对我来说,社群是一群互相照顾并感到属于一起的人。社群有两个独特的元素:关系和共享的身份。

 定期举办的系列活动与社群之间的区别

通常而言,定期举办的活动是否会在参与者之间创建信任关系和共享的身份标识?我不这么认为。

会议和社群最大的区别在于,会议对于人们建立个人之间1对1关系非常有用,当然不仅仅是会议,还有其他的方式。然而,社群的力量在于集体的身份:我们认为自己是属于一个共同的群体,我们比一般的关系(甚至是我们以前从未见过的人)更信任彼此。

另一种检验这个问题的方法是使用社群测试:我有多大可能帮助与我有关联的人?

a)在我们参加同一个活动后

b)因为我们是同一个社群的一部分

我认为,答案b更有价值。

截图20220406100946.png

活动与社群(由一年级学生绘制)

第二部分  将活动变成社群的 9 个要素

1)界定边界,使用策展思维

社群需要边界来区分谁是社群的一部分,谁不是。你怎么可能为没有明确开始或结束边界的组群来创建共享的标识呢?

虽然,我更喜欢任何人都可以参加的活动,但这样的活动并不利于营造良好的社群意识。虽然,有些活动通过收取高额票价来创造界限,但从社群的角度来看,金钱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策展(curation)思维。只有当每个人都知道他是被精心挑选并邀请来参加这次活动,才能让我更有可能在活动中信任陌生人,并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社群感。参加随机聚会的访客之间的信任程度是有限的,每年一次的伙伴(fellowship)之间的聚会的信任度会相当高。

2)控制节奏、保留和规模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群需要节奏、保留和规模的平衡组合,以建立信任和共同的身份。第一次见到某人会奠定了认识的基础,但通常只有当我不断碰到同一个人好几次时,我们之间才能建立真正的关系。要做到这一点,活动需要制定一定的举办频率(正如你很难与偶尔见面的群体建立很深的联系),社群需要保留:就是说,需要有一定比例的人作为忠实的成员。这个公式中的第三个变量是规模:想象一下,一个经常有很多人回来的常规规模的会议与一个5000名参会规模的会议相比,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的规模并不一定对于加深关系有很大的帮助。

3)有意识的“入群”仪式和语言

人们"参加"活动和他们"加入"社群是不一样的。某人回复(RSVP)参加一个活动,并不表明会同意加入某个社群。一个是短期的、低风险的承诺,有明确的开始和明确的结束。另一个是加入俱乐部的开放式邀请,可能期望在未来几年或几十年内成为俱乐部的积极参与者。这是一个巨大的差异。入群是更谨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新成员会被介绍给其他团队成员,社群的价值观、规则和规范也会提前告知入群者。否则,这些"社群成员"实际上只是僵尸而已(dead weight)。

4)帮助人们在活动之中创建连接

当某些会议或活动将自己描述为社群时,却并不提供任何专设的聚会场所和聚会机会,以开展继续对话,对此,我感到无比惊讶。许多活动的主办方还是以活动作为考虑的中心,而不是以社群为中心的视角,通常延续了它们用于操作具体活动的技能、技术和方案。通常,这些活动举办之后的活跃度和热度在会后的几天、几周内几乎降至为零。Facebook群组看起来似乎——无论其好坏——是我遇到过的最简单、最强大的解决方案。

活动不仅需要提供一个交流平台,还需要在更长的时间内持续推广,以便参与者认真对待它们。人们经常受邀参加如此多的会议平台和工具,但如果你想让我参会或者使用这些东西,你必须说服我这是值得的。

5)社群需要积极的维护

社群需要一个管理社群的人,对社群成员的集体福祉负责,并为人们创造持续的交流机会,即使在活动结束时也能建立联系。许多聚会都有活动发起人,但缺乏专门的社群经理。只要有人在活动举办间隙维护这个群体,它就不会死去。

6)区别消费者和共创者的区别

火人节的礼品经济

人们可以有两种身份参加活动:其一是作为一名消费者,付费参会,从而期望能有收获,只需要倾听和坐等接受即可。其二是作为一个共创者,他将共同参与塑造集体体验。世界上大多数活动都旨在将与会者视为被动的消费者,大部分议程都由单向的主题演讲和小组讨论组成。从活动的角度来看,这更容易组织,并且管理起来的复杂性更低。然而,互动形式往往为参与者创造更多价值,并改变他们的整体心态,让每一个参与者赋予了一种参加的使命和价值,无论好坏都认了,但消费者不会为坏的体验买单。

我认为火人的礼物经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精神方面,为活动做出贡献的意愿在很大程度上让二者的身份产生巨大的差异(并且让如此众多的参与者也能一眼看到社群的存在)。虽然科切拉音乐节(Coachella festival)的体验或许是我愿意与许多其他人分享的体验,但在那儿我只是一名消费者。但是,在火人节,我们都是共同创造者,这把我们联系在了一起。这将创建一个共享的标识。

7)如果这是一个社群,它能代表什么?

许多活动都非常详细地描述了它们为参与者提供的价值。但是,许多渴望成为社群的活动却并没有明确的社群战略方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建议社群创建者学会创建并管理一个MVP(最低可行的)社群画布(后面有PDF版本的下载链接),这个社群画布能够帮助社群总结并传达他们所代表的内容和价值。

8)在活动之间传播故事的力量

一些反复举办的活动已经找到了讲故事的力量,可以让活动保持继续对话,并增加节奏感和一致性。Creative Mornings(在全球170多个城市举办的每月早餐讲座系列)通过分享他们演讲的高质量视频(并时常引用这些演讲中鼓舞人心的金句),在他们的播客上采访他们的演讲者,撰写博客和每周通讯,这些都做得非常出色。

9) 主办方社群

考虑创建周期性活动社群的另一种方式(特别是对于已经扩展到不同城市的活动)是在这些活动的组织者之间建立一个社群。通过TEDx,1 Million Cups(100万杯)或Creative Mornings等活动,参与者之间能够感受到的社群意识可能因城市而异。然而,不同城市的组织者之间似乎有一个强大的社群。由于这些组织者中的大多数都是无偿志愿者,因此精心策划(并且有意识地培育)的组织者社群创造了巨大的附加值,并提供了一个相互支持和学习的地方。

以下部分为楚有才的补充内容

第三部分 — 活动的社交和社群社交的三个定律

活动需要社交,社群也需要社交,社交是为活动服务的。活动需要有社交,不一定必须是社群,但社群必须要有活动,进而必须有社交。

有社群无会议,或有会议无社交,都是社群做得不够好的根本原因之一。

从社交的方式而言,分为以下几种方式:

第一种是中心化的,从上至下的沟通方式,表现在会议活动里面,最典型的就是广播、电视、讲座、培训、动员大会等。

第二种是去中心化的,扁平式的沟通方式,注重1对1的沟通和交流,典型的场景是相亲和配对。

第三种是去中心化+中心化的,即既有1对1的自由沟通,也存在中心化的亚群,就是既有自由,又有大群体内的亚群,第三种可能是更多的更常见的一种方式,比如,一个企业里面,整个群体在管理层的领导下进行中心化的沟通,也存在员工之间自由的1对1的沟通,也有部门里面的小的社群内的从上至下或者部门内的1对1的沟通,也有部门之间的沟通。

以上三种方式,在会议活动里面可以有,在社群活动里面也有。区别会议活动的社交和社群活动的社交的本质是看参与者的共同价值、使命、归属感是否一致。会议活动如果参会人之间均有很强的归属感、共同的价值和使命,那就具有建立社群的基础。

截图20220406101119.png

如果没有这个共同的价值观和归属感,那就只能算是一年一度的行业聚会,距离社群还有很大的差距。

我曾经提到会社同源、会社合流,见《会社同源,会展合流,双线融合》。

以上三种交流方式,其实对应了三个数学概念或者三个社交网络价值的理论。

第一种网络社交是中心化的,从上至下,1对多的网络链接关系,对应的是萨诺夫定律。

萨诺夫定律由大卫·萨诺夫(David Sarnoff)提出,他是美国商人,也是美国广播和电视的先驱。在无线电时代,萨诺夫定律指出了广播网络的价值与观众的数量成正比,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就是V=n(V代表网络的价值,n代表了观众和听众的数量)。

第二种网络社交是去中心化的1对1的社交链接关系,对应的是梅特卡夫定律(Metcalfe's law)。

该定律以计算机网络先驱、3Com公司的创始人罗伯特·梅特卡夫的姓氏命名。其内容是:一个网络的价值等于该网络内的节点数的平方,而且该网络的价值与联网的用户数的平方成正比。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就是V=n的平方,网络的外部性效应通过这个公式得到了量化。

第三种网络社交是复合的关系是上述二者的结合,也就是去中心化+自组织,对应的是里德定律。

里德定律由戴维·里德(David Reed)提出,该定律称:“随着联网人数的增长,旨在创建群体的网络的价值呈指数级增加”。换句话来说,这个网络里面不仅有1对1的关系,也有1对多,也有多对多的亚群的关系,关系更复杂更复合。该价值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就是V=2的n次方,网络的外部性存在指数级的变化。

之前,我写过一篇文章,就是呼吁会议要充分挖掘社交的价值,具体参见:《会议的价值:从梅特卡夫定律到里德定律》。

以上三个定律,对应了网络的成功具有规模效应,巴拉巴西在成功定律里面提出成功需要具备规模效应,把以上三个公式在一个坐标图里面可以很直观的看待N,N的平方,以及2的N次方的巨大差异。举个例子来说,姚明如果在广播时代打篮球,他拿的就是死工资加有限的广告收入,而在互联网时代打球,他的收入就是二战时的数千倍,因为不仅观众的数量多了带来的广告,还可以发挥粉丝群的商业价值,陈志武在他的中国人勤劳为什么不富有里面曾经提到这个例子。

巴拉巴西和陈志武发现的成功的规模效应,其实也可以用上述三个公式来来证明。

第四部分—活动技术和社群技术的区别

分清了上述三种社交理论以及存在的基础,我们会更容易区分活动技术和社群技术的区别。

截图20220406101204.png

截图20220406101254.png

在活动技术里面,注重的是参会人之间的社交,1对1社交、1对多社交、商务配对(Matchmaking)、速配(speed meeting\fast meeting\brain date)等等。

(会议活动里面的1对1的预约社交)

(虚拟会议的虚拟会议室社交空间)

在社群技术里面,可能会更复杂一些,不仅需要包含以上会议里面的社交,更允许社群成员自己发起会议和活动,建立亚群。

比如,我们看到的IEEE协会的APP里面就有会员自己可以创建会议活动,发起会议,吸引参会人来参会——充分发挥社群里面学术大V的力量,丰富并放大协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也方便了这些学术专家轻松创建一个自组织的会议(IEEE 叫做meet up,就是不那么严肃的一些学术聚会)。

按照IEEE的说法,就是鼓励会员们创建Adhoc meetups,这里面的Adhoc是拉丁语的意思,就是内群体成员之间可以自发的去社交、创建自组织活动。

因此,IEEE的做法就是典型的里德定律的应用。

截图20220406101330.png

第五部分—后疫情时代,活动和社群的融合

纵观国际国内,发现国际上的会议活动和社群对于社交的态度是积极开放的,会采用一切尽可能的方法促进参会者之间的社交、交流和商务配对。但是国内的会议活动对于社交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主要精力在于先把这一年一度的会议办了再说,没有时间精力去做参会者之间的社交,从而更不大愿意会花钱去做社交的工作,建立支持社交的平台技术。

还有一种更被动更消极的想法是,如果允许参会人之间自己去见面或者在网上就能轻松交流和对接,那么他们为什么会来我的会议现场呢?

对于以上第一种因为忙,因为预算而来不及顾忌做好参会人的社交,那么我们可能忽视了会议的本质是什么——会议的本质就是参会学习(learning)、社交(networking)和商务(business)。这个会展活动的金三角是本质,如果线下都不愿意做好,那么就用线上去做好,二者都做不好,那这个会议活动也就BBQ了。

对于以上第二种因为害怕客户自己相互之间认识了所以不来我们的会议活动,对于这种看法,显然就是不懂以上三个定律,特别是里德定律的价值。当会议达到一定的规模,必然要充分允许参会者之间进行交流、发酵,让面粉变成面团,让面团变成面包,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这个会议才能够卖出更高的价钱。关键是,学术研究表明,里德定律更容易挖掘网络和社群的长尾价值。

我也看到了一些会议在从纯会议向在线社群在做转型,具体可见:《会展数字化转型:从IQPC的数字化学习说起》。

如果没有社交,无论是会议还是社群,最终都是BBQ的。

在疫情时代以及后疫情时代,人们越是被隔离,就越是需要相聚,因此社群的价值只会更强,在线社群的价值会更大。

当很多会展之外的人都在建立在线社群的时候,留给传统会议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第六部分—社群经理是新的岗位,需要新的技能

在线社群的运营,需要全新的技能和方法,在这里介绍几个资源给大家。

第一个是:The Community Roundtable

这是一个付费的社群,但也有一些免费的资源,特别是社群运营技能。

此外还有社群画布(Community Canvas),提供了一个建立社群的商业画布工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泽迪国际展览搭建有限公司(简称:泽迪国际),是一家专业展台搭建公司,主要提供展会展览设计、展会展览搭建、展会展览布置搭建、展会展览设计、商务服务、咨询策划、舞台、活动、专卖店、展示厅及大型会议等设计策划、施工搭建、维护一体化的展览设计建造服务企业。公司经验丰富,实力雄厚,拥有国内专业的的展示策划设计人才和独立的施工团队,建设了3000平米的展览制作基地。

展会在线客服
展会电话咨询

18317139158

微信公众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