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一个词总是频频出现在我的耳边和视线里。
这个词就是co-located(在词性上,co-located是形容词,Colocation是名词,Colocate是动词),此外,还有collocate和co-locate的写法,但基本意思相近。
原来,部分会议和展览活动采取了co-located举办的趋势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就是多个会议或活动在同一个地方一起举办,成为co-located events。
关于co-located,这里需要注意几个区别:
首先是Co-located events的主办方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因为这几个活动会保持彼此独立的运营和经营主体,选在同一个地方举办并不影响彼此的独立性,因此,co-located不是"联合举办"的意思,联合举办是co-hostex或co-organized。
第二是对"同一个地方"的理解,同一个地方可以是一个会展设施内相邻的会场/展馆,也可以是一个城市内距离比较近的酒店或会展场馆场馆,通过co-locate成为一城多会、一城多展。
第三是,Co-located的活动的议程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互不干扰。
既然有co-located events有这么多的独立性,为什么还要搞colocation?,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回答什么样的活动才有可能co-located?
经过一些实证案例研究,发现co-located events的一般规律:
在会议领域,相邻和相近的学科,比如互补的学科、交叉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的主办方之间最有可能co-located举办会议。
在展览领域,通常是产业链上下游的贸易展之间开展的colocation(垂直整合),也可是生态拓展型的展会之间(水平整合)。
在综合性节庆、赛事、展会活动之中,牵头的主办方会邀请不同类型的会、展、节、演、赛的组织者在一个共同的会期,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和范围内举办,发挥会展活动的目的地协同和群聚效应,成为一个大型的活动周、活动月。
分析了以上特点,不难回答:既然各个活动的组织方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为什么还要搞colocation?
首先,对主办方而言,正是因为学科和产业之间能够互补,不仅可以打消互相竞争,还能吸引多样化的人才来交流,互相配合,发挥展会之间的协同效应,做大彼此的增量。这其实是为了更好的发挥会展的集聚效应以及溢出效应。
此外,对主办方而言,节省资源是最大的考量,比如:共享演讲人资源,在学术会议领域,参加某一个学术会议的演讲人可以在另一个会议做分享,由于共享可以减少彼此的成本;除了演讲人资源的共享之外,两家主办方之间还可以联合向场馆方、服务方进行协商更好的优惠价格。
第二是,对于参会者和观众而言,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时空的折叠和坍塌,对于参展参会者而言,时间日益宝贵。对于观众而言,在一个展期内能够体验到更多的东西,见到更多的机会,高质量的观众也会吸引更多的高质量的观众,提升观众的参展参会效率,提升多样化的参展、参会体验。能够见到互补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交流,可以促进学科创新,发挥“美第奇效应”,因为优秀人才总是惺惺相惜,具有群聚效应。
西晋文学家傅咸在《申怀赋》里面写到“穆穆清禁,济济群英;鸾翔凤集,羽仪上京。”说的就是这种精英人才汇聚在一起的盛况。
第三是,对于城市目的地而言,可以增强某一个学科和某一个行业的产业地位,帮助城市在某一个学科和展会领域交流和交易的集聚效应,特别是一些政府主导的产业展、产业会而言特别重要。每当一个行业大展大会举办的时候,总会吸引细列互补的活动,一个城市出现一个产业交流和活动周,比如,进博会就具有这样的效应。
与colocation近似的词还有in conjunction with和 satellite meeting。
当我们听到某一个会议In conjunction with另一个会议同期举办的时候,不仅仅是colocation的意思,还有更紧密的combination的意思,二者之间的关系更近、更紧。
Satellite meeting是卫星会,卫星会也有colocation的意思,一般是医学学术会议里面比较常见,常用于赞助商在会议间歇期间或者同期借用主场的会议室召开卫星会,借用本场会议的参会者的流量和演讲人资源。所以允许展商举办卫星会,是医学会议主办方对展商赋予的赞助权益。
Parelle和concurrent 在协会社团会议里面也比较常见,但通常是指同一场会议中的平行的/同时举办的几个分会场,所以翻译为平行会。
最后,我发现,co-location在会议里面发生的频率比展览里面更常见,因为会议更“轻”、更“灵活”。Colocation在会展领域更难一点,可能主要是因为展览主办方协商合作以及彼此的信任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
跳开会展领域,我们发现在零售行业以及其他领域,colocation场景更多。
通过维基百科,我找到了colocation的词条进行自动翻译,对于colocation在商业领域的应用案例如下:
实际上colocation在商业世界存在了数百年,在各行各业的商业活动之中,比如零售行业是指共享一个“线下”零售网络地点。在快递行业,有自提点、菜鸟驿站等,在办公领域是共享办公空间,这些都是colocation的场景。只不过展览里面是临时性的,而其他领域是长期性的。
共享经济会催生时空折叠效应,让时间和空间的使用率和黏性更高,成本更低。在疫情期间,这个词之所以经常看到听到,原因不仅仅是产业分工越来越细,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合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面对世纪疫情,主办方们抱团取暖,减少场地的租赁成本和风险。
不管是什么原因,co-located events是会展行业的多赢。
上海泽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上海会展活动搭建工程商,主要提供展会展台设计、展会展台搭建、展会展台布置搭建、展会展台设计、商务服务、咨询策划、舞台、活动、专卖店、展示厅及大型会议等设计策划、施工搭建、维护一体化的展览设计建造服务企业。公司经验丰富,实力雄厚,拥有国内专业的的展示策划设计人才和独立的施工团队,建设了3000平米的展览制作基地。
最近有一个词总是频频出现在我的耳边和视线里。
这个词就是co-located(在词性上,co-located是形容词,Colocation是名词,Colocate是动词),此外,还有collocate和co-locate的写法,但基本意思相近。
原来,部分会议和展览活动采取了co-located举办的趋势适应新的发展需求——就是多个会议或活动在同一个地方一起举办,成为co-located events。
关于co-located,这里需要注意几个区别:
首先是Co-located events的主办方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因为这几个活动会保持彼此独立的运营和经营主体,选在同一个地方举办并不影响彼此的独立性,因此,co-located不是"联合举办"的意思,联合举办是co-hostex或co-organized。
第二是对"同一个地方"的理解,同一个地方可以是一个会展设施内相邻的会场/展馆,也可以是一个城市内距离比较近的酒店或会展场馆场馆,通过co-locate成为一城多会、一城多展。
第三是,Co-located的活动的议程保持各自的独立性,互不干扰。
既然有co-located events有这么多的独立性,为什么还要搞colocation?,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先回答什么样的活动才有可能co-located?
经过一些实证案例研究,发现co-located events的一般规律:
在会议领域,相邻和相近的学科,比如互补的学科、交叉学科领域的学术会议的主办方之间最有可能co-located举办会议。
在展览领域,通常是产业链上下游的贸易展之间开展的colocation(垂直整合),也可是生态拓展型的展会之间(水平整合)。
在综合性节庆、赛事、展会活动之中,牵头的主办方会邀请不同类型的会、展、节、演、赛的组织者在一个共同的会期,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和范围内举办,发挥会展活动的目的地协同和群聚效应,成为一个大型的活动周、活动月。
分析了以上特点,不难回答:既然各个活动的组织方保持相对的独立性,为什么还要搞colocation?
首先,对主办方而言,正是因为学科和产业之间能够互补,不仅可以打消互相竞争,还能吸引多样化的人才来交流,互相配合,发挥展会之间的协同效应,做大彼此的增量。这其实是为了更好的发挥会展的集聚效应以及溢出效应。
此外,对主办方而言,节省资源是最大的考量,比如:共享演讲人资源,在学术会议领域,参加某一个学术会议的演讲人可以在另一个会议做分享,由于共享可以减少彼此的成本;除了演讲人资源的共享之外,两家主办方之间还可以联合向场馆方、服务方进行协商更好的优惠价格。
第二是,对于参会者和观众而言,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特别是在数字化时代,时空的折叠和坍塌,对于参展参会者而言,时间日益宝贵。对于观众而言,在一个展期内能够体验到更多的东西,见到更多的机会,高质量的观众也会吸引更多的高质量的观众,提升观众的参展参会效率,提升多样化的参展、参会体验。能够见到互补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交流,可以促进学科创新,发挥“美第奇效应”,因为优秀人才总是惺惺相惜,具有群聚效应。
西晋文学家傅咸在《申怀赋》里面写到“穆穆清禁,济济群英;鸾翔凤集,羽仪上京。”说的就是这种精英人才汇聚在一起的盛况。
第三是,对于城市目的地而言,可以增强某一个学科和某一个行业的产业地位,帮助城市在某一个学科和展会领域交流和交易的集聚效应,特别是一些政府主导的产业展、产业会而言特别重要。每当一个行业大展大会举办的时候,总会吸引细列互补的活动,一个城市出现一个产业交流和活动周,比如,进博会就具有这样的效应。
与colocation近似的词还有in conjunction with和 satellite meeting。
当我们听到某一个会议In conjunction with另一个会议同期举办的时候,不仅仅是colocation的意思,还有更紧密的combination的意思,二者之间的关系更近、更紧。
Satellite meeting是卫星会,卫星会也有colocation的意思,一般是医学学术会议里面比较常见,常用于赞助商在会议间歇期间或者同期借用主场的会议室召开卫星会,借用本场会议的参会者的流量和演讲人资源。所以允许展商举办卫星会,是医学会议主办方对展商赋予的赞助权益。
Parelle和concurrent 在协会社团会议里面也比较常见,但通常是指同一场会议中的平行的/同时举办的几个分会场,所以翻译为平行会。
最后,我发现,co-location在会议里面发生的频率比展览里面更常见,因为会议更“轻”、更“灵活”。Colocation在会展领域更难一点,可能主要是因为展览主办方协商合作以及彼此的信任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
跳开会展领域,我们发现在零售行业以及其他领域,colocation场景更多。
通过维基百科,我找到了colocation的词条进行自动翻译,对于colocation在商业领域的应用案例如下:
实际上colocation在商业世界存在了数百年,在各行各业的商业活动之中,比如零售行业是指共享一个“线下”零售网络地点。在快递行业,有自提点、菜鸟驿站等,在办公领域是共享办公空间,这些都是colocation的场景。只不过展览里面是临时性的,而其他领域是长期性的。
共享经济会催生时空折叠效应,让时间和空间的使用率和黏性更高,成本更低。在疫情期间,这个词之所以经常看到听到,原因不仅仅是产业分工越来越细,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协同、合作。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面对世纪疫情,主办方们抱团取暖,减少场地的租赁成本和风险。
不管是什么原因,co-located events是会展行业的多赢。
上海泽迪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上海会展活动搭建工程商,主要提供展会展台设计、展会展台搭建、展会展台布置搭建、展会展台设计、商务服务、咨询策划、舞台、活动、专卖店、展示厅及大型会议等设计策划、施工搭建、维护一体化的展览设计建造服务企业。公司经验丰富,实力雄厚,拥有国内专业的的展示策划设计人才和独立的施工团队,建设了3000平米的展览制作基地。